警方突袭 25 处非法比特币挖矿窝点
查获约600 台矿机 涉嫌盗电牟取暴利 案件金额达7亿铢
本报讯(查涵旭编译)9月19日报道,特别案件调查局(DSI)局长会同科技与信息案件处处长、巴吞他尼府与大城府电力局第一区助理局长、大城府电力局第一区工程与服务处处长、巴吞他尼府防灾副县长、坦亚武里县资深副县长及安全事务副县长,以及DSI官员和地方行政人员,联合开展行动。
行动中,执法人员突击检查了巴吞他尼府坦亚武里县25处商业建筑,原因是接到举报称有人非法盗用电力从事数字货币(比特币)挖矿。
执法人员在巴吞他尼府坦亚武里县的小区内展开地毯式突击检查。在巷子尽头的一栋两层联排别墅(门牌号250/357)内,虽然无人居住,但屋内传出比特币矿机的轰鸣声。检查发现,一楼堆放着10余台已损坏的比特币矿机,以及维修工具、电风扇和大量电线等设备;二楼有笔记本电脑正在运行,用于控制挖矿,同时还有多台矿机在运作,噪音极大,并配备散热风扇。
第二处地点位于相隔两条巷子的250/541号住宅。执法人员在二楼发现多台正在运作的比特币矿机,并有笔记本电脑控制;房屋后方还堆放着部分损坏的矿机,疑似作为备用零件。屋内虽无人居住,但财物仍然完整。
第三处地点是250/491号住宅。执法人员在屋内发现44台已损坏的比特币矿机,疑似用于拆解取件;二楼则有15台矿机正在运作,并由笔记本电脑控制。当执法人员进入检查时,屋主已提前察觉并逃离。
科技与信息案件处处长表示,此案起因于特别案件调查局(DSI)接到电力局第一区(中部地区,大城府)的举报,指有人非法设立虚拟货币挖矿场,尤其是比特币挖矿,并要求依照《特别案件调查法(2004年)》立案查处。
接报后,DSI局长随即指派科技与信息案件处展开调查,发现嫌疑人网络在巴吞他尼府坦亚武里县的社区内租赁了25处以上住宅及商用建筑,用于安装虚拟货币挖矿机,并通过盗电维持运作。
此举不仅对电力局造成重大损失,还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影响。DSI随后向坦亚武里县法院申请搜查令,在执行过程中查获了大量比特币矿机。
科技与信息案件处处长指出,当日搜查中查获的证据显示,初步统计约600台比特币矿机,与此前的调查线索吻合,其行为模式已明显属于有组织犯罪。
作案集团分工明确:一组负责采购或走私矿机设备;技术人员负责电脑控制及修改比特币系统,使其能够产出虚拟币。
目前比特币价格高达约370万泰铢/枚(疫情前仅70–80万泰铢),这成为吸引非法挖矿的重要动因。但若按正常电价计算,挖矿收益根本无法覆盖成本,因此嫌疑人选择盗电。
在类似案件中(如在大城府),每台矿机投资超过1.5万泰铢,如今设备更加先进、隐蔽性更强,嫌疑人甚至会改造建筑物来隐藏噪音与散热,并将矿机分散安装在不同地点(民居、仓库等),增加了执法难度。
这种行为带来严重隐患:
•火灾风险:矿机运作时发热量极大,涉案人员私自改装建筑结构进行通风、打孔排气,极易引发火灾;
•环境与建筑安全风险:长时间高功耗运作,对建筑物结构和周边环境造成威胁;
•违反地方法规:相关行为未获许可,已触犯电力及地方管理条例。
DSI 表示,将把查获的证据(如电表等)送检,并与地方行政部门协调,研究如何更全面地依法处理。
科技与信息案件处处长表示,这些比特币矿机均为专用设备,而非改装机。关于其进口渠道,DSI将会同海关部门核查设备序列号,以确定是否涉及走私。本案涉案金额巨大。他补充称,调查将进一步查明是否有政府官员牵涉其中。DSI计划建立“比特币非法挖矿模式”研究,以防范盗电问题。据初步估算,自2022年至今,相关案件累计造成损失约7.38亿泰铢(含本案)。
电力局官员则指出,这些非法矿场普遍存在电表违规改装的情况:表面上每户每月缴费约1000泰铢,看似正常,但实际电力消耗已被篡改。当前非法挖矿多以小规模、分散式家庭作坊模式存在,成本较低;相比之下,大型矿场需要投入变压器等设备,风险更高。
他强调,电力局今后必须加强巡查,防止盗电影响电力供应。此次能够成功突击检查25处目标,主要得益于DSI的主导侦办,电力局对此表示感谢。
